2009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将更加复杂,国内经济形势更为严峻,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也更为巨大。
国际经济金融环境
存在继续恶化的可能
尽管在次贷危机转化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各国政府、中央银行纷纷出台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特别是美欧出台了大规模的救市政策,主要央行还联手降息、注入流动性,但到目前为止,还未看到这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有出现根本性转机的迹象,其在2009年的走势仍存在进一步恶化的可能。首先,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由于次贷衍生产品设计复杂、杠杆率极高,因此其风险之高、影响面之广难以预料。目前投资者对该市场的疑虑还没有消除,金融市场信心至今未见恢复,与次贷市场有关的任何负面事件都可能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并进一步加剧市场流动性紧缩。其次,这场国际金融危机不仅表现为流动性问题,还表现为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和金融系统功能的严重损害,这个过程尚未见底。而即便这种情况不再恶化,在短期之内也很难恢复金融机构和金融系统的正常功能。再次,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危机已向实体经济发展,全球普遍出现企业和居民财富缩水、消费者信心不足、生产萎缩、就业减少的情况。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已出现经济衰退现象。根据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将在2008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低,三大经济体经济不同程度地衰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也大幅度降低。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会进一步加重金融危机,造成恶性循环。事实上,这场危机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但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不平衡才是根本原因。长期形成的国际经济和货币体系不平衡的局面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调整,因此2009年全球经济将经历一个非常艰难的调整过程。
国内经济增长速度
进一步下滑的风险较大
首先,外需很可能进一步下降。这一方面是由于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国际市场需求会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受美国财政赤字扩大的影响,美元可能继续走弱,将对我国出口形成不利影响。
其次,投资较快增长的困难较大。尽管我国出台了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方案,各地政府进一步加大刺激规模,2009年的政府投资会以较快速度增长,但民间投资存在减弱的可能。其一,由于2008年企业经营困难逐步加大,企业利润增幅大幅度下降,因此企业的投资能力受到影响,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投资的增长。其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负面影响日益加重的情况下,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看淡,也会影响投资增长。其三,近些年来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增长一直是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2008年,受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已出现下降。2009年房地产市场调整能否结束、房地产投资能否恢复较快增长,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
再次,消费需求可能减缓。影响居民消费的最主要因素是收入,2008年城镇居民收入的实际增长率与前两年相比大大降低,农村居民收入虽然在前三季度加快增长,但四季度后,随着大批农民工返乡或工资降低、再加上猪肉等农产品价格降低,农民收入增长将逐渐趋缓。从当前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困难、财政收入减少等情况看,2009年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率还可能进一步降低。除收入外,财富也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但2008年股市的深度下调已使很多居民的财富缩水,这将影响居民消费的增长。此外,近两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和汽车消费迅速增长是带动消费加快增长的重要原因。但近期居民住房和汽车消费增长放缓,消费结构升级步伐放慢,消费增长缺乏强有力的带动因素。这些因素没有对2008年消费增长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因为存在滞后效应,另外抗震救灾和奥运会也刺激了消费增长。如果2009年不发生特殊情况,制约消费增长的因素会产生明显作用,因此2009年的消费增长形势不容乐观。
金融风险将会增大
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体系的直接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2009年国际经济金融形势进一步恶化,国内经济困难进一步加大,则需要防范资本大规模流出的风险。此外,国际金融危机通过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影响进而间接加大我国金融风险的问题不容轻视。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效益、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都会受到影响,致使企业、居民和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恶化,进而导致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恶化。并且,由于连续下调存贷款利率,并在调低利率时缩小了存贷款利差,因此银行的利差会缩小,使银行的经营和利润增长面临较大困难。因此2009年需要特别注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货币政策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首先,货币政策面临如何增强有效性的问题。相对于抑制经济过热,促进经济增长对于货币政策更为困难。从理论上说,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存在局限性,并且对于货币政策能否真正促进经济增长一直存在争论。从目前各国的实践看,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通过放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也不容易很快取得明显实效。从其原因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是影响货币政策效果的主要原因。货币政策要对实体经济产生作用,需要经过从中央银行到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再到企业和居民的传导过程。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很强传染效应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将会更加谨慎,金融市场的功能也会发生萎缩,企业及居民的信心与预期都会受到影响,这些都会导致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率下降,影响货币政策的效果。2008年下半年后,我国货币政策逐步放松,但货币供应量仍持续下降,就反映出经济和金融系统内在的紧缩效应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2009年,如何抑制经济金融系统内在的紧缩趋势,促进货币信贷的稳定增长仍是中央银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其次,货币政策面临短期任务与长期目标的协调问题。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经济由于面临强烈的外部冲击而存在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的风险。但在我国经济长期存在结构不平衡问题的情况下,这是必须逐步加以解决的。如何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兼顾结构调整目标是货币政策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在短期内扩大需求的同时防止造成中长期内过大的通货膨胀压力,也是当前我国中央银行和世界其他国家中央银行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