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上周宣布降低存贷款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比率的做法,无疑会为中国经济注入更多的流动性。不过,在经济减速面前,货币政策有它的局限性。
中国此轮经济减速的起因不能简单归因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因为除了出口受到抑制,国内的投资和消费也都出现疲软态势,其根源还在于经济结构调整过程缓慢。国际市场一旦需求萎缩,经济的结构性问题就更显窘态。
央行此次降息的特点是幅度超出市场预期。存贷款利率大幅降低108个基点的举措,凸显宽松货币政策的力度,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决心。不过,在货币市场资金宽裕的同时,一些担忧也跟随而至。
一是商业银行的信贷冲动能否得到理性约束。截至上周五,已有七家银行公布今年最后两个月及明年的新增贷款规模,合计达3250亿元,其中,年底前新增规模至少2100亿元。尽管商业银行的高管都表示,风险评估的标尺不会轻易放松,会按照风险收益平衡的原则考虑具体的投放对象。不过以商业银行改制后的股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看,其注定会成为刺激方案的配套角色。对于年底前新增的2100亿信贷规模,如果商业银行能够投向已经评估过的项目,则风险会得到控制。如果为新建项目提供资金,则在只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很难作出准确的风险和收益测算。不难想象,在政府压力和自身放贷冲动双重施压下,问题贷款极有可能大量出现。商业银行的信贷冲动,不仅仅是因为银行家追求商业利润,同时也源于高级管理人员对政绩的追逐。上市后的商业银行,其公司治理表面上看是董事会决策,但其实质内容依然是党委会说了算。在此种决策机制下,决策者的政治利益诉求,不可避免要成为决策要素。在刺激经济过程凸显政治化和货币政策突然宽松条件下,商业银行决策增加了道德风险。
二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会缓解。无论是年底前的2100亿规模和明年的新增规模,都不会流向中小企业,其主要原因包括两点。其一,刺激方案的特点是以政府投资拉动社会投资。政府投资必然表现为上大项目,因此,银行资金也会倾向于大项目。这点不必多言。其二,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源不在于流动性问题,而在于银行制度的缺失。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价格机制不能在中小企业贷款市场上充分发挥作用。虽然利率浮动给了商业银行一些主动权,但商业银行从成本考虑,往往放弃中小企业贷款市场。特别是从信贷风险考虑,商业银行即便是在较高利率水平上也不会对中小企业贷款。这种现象,经济学称之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配给行为。中小企业的特点是信息不透明,经营风险大,生存周期短,因而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美国等发达国家也无法避免。
仅仅依靠降息和取消信贷规模,无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势必影响到就业。所以,以就业角度看,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并不大。唯有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间接和直接融资机构,完善融资体系,才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进而促进增加就业。
三是,大幅降息为未来通货膨胀埋下伏笔。保证经济增长,是目前决策目标首选,而宏观政策自然是积极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的配套推出。相比较而言,中国宏观政策拉动经济的效果可能更好。大幅降息行动目前已成为世界各国的一致行动,因为各国都认为降息可以刺激投资。在中国,降息尽管无助于刺激消费,但可能会减少居民的货币需求,而鼓励人们增持资产,这短期看会支撑房价,但长期则会继续吹大房地产泡沫。而就实体经济而言,由于价格在短期内是粘性的,经济减速并不会让价格全面下调,因而流动性的突然增加,不可避免带来物价压力。短期避免通缩,长期还要警惕通胀。
比较宏观政策的刺激效果,财政政策要优于货币政策,而财政政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解放居民的购买力。消费腿短,则经济增长支柱不稳,而宽松货币政策就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