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制造业PMI,被看做是非制造业PMI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今年以来一直保持了较高水平,反映出我国经济发展趋稳和经济结构趋优的双重效果。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7月3日发布的2013年6月份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3.9%,虽然环比下降0.4个百分点,但是仍高于“枯荣线”3.9个百分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蔡进认为,6月份非制造业PMI比上月小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受建筑业季节性回调的影响。其中,服务业指数表现较好,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双双回升,表明服务业市场趋于活跃,显现出经济结构调整效果良好。
分析人士指出,服务业活动的回升成为非制造业稳健增长的重要支撑,尤其是新兴服务业表现突出。我国结构性减税政策尤其是“营改增”在部分地区两大行业的试点,有力地减轻了试点服务业企业的税负,从而拓展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促进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随着今年8月1日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这一改革将释放出更多的红利,推动我国服务业更趋活跃,支撑后期非制造业PMI继续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为我国宏观经济走稳夯实基础。
长期以来,我国服务业存在重复课税的现象,增加了企业的负担。由全面课税的营业税改为以增值额课税的增值税,不仅解决了服务业企业存在的重复课税问题,而且也促使服务业与制造业税收负担更为公允,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税收氛围。更加公允、合理的税收环境,对社会资金构成吸引力,将促进更多资本流入服务业,壮大服务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促进我国经济结构优化的同时大力缓解就业压力,为我国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
“营改增”试点的推进将有力减轻试点外贸服务企业的税负,促进出口增长和企业“走出去”。6月份非制造业PMI分项指数中,服务业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6%,高于整体水平。19个行业中,邮政业、水上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和房屋建筑业等行业高于50%。这些行业中不乏隶属于“营改增”试点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在外需依旧低迷的背景下,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较快,推动我国出口产品结构更趋优化,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部分行业“营改增”试点即将在全国的推开,填平了区域政策空白,杜绝了“洼地效应”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不均衡性。财税专家大多预计,下一步扩大“营改增”试点行业乃至最终覆盖整个服务业是改革的一大方向,“营改增”这一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将成为释放服务业发展潜力的巨大助推器。
此外,6月份非制造业PMI显示,受季节性回调的影响,建筑业表现欠佳,甚至一些分项指标处于“枯荣线”之下,表明国内经济总体面临有效需求不足,更加凸显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前,从政策层面上已经释放出对经济增长放缓容忍度上升以及更加注重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质量的信号,挖掘服务业发展的潜力将成为宏观调控的一大着力点。
为刺激服务业的发展,业内人士建议,在财税政策方面,结构性减税“重头戏”———“营改增”改革的步伐尚需进一步加快。服务业中吸纳大量就业的小微企业占比较大,因此,我们还应继续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金融要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此外,财政金融应双轮驱动支持服务业领域自主创业的力度。
6月份非制造业PMI反映出的成本上升趋势仍需关注。数据显示,中间投入价格指数连续两个月环比上升。从行业来看,与信息消费和居民消费相关行业的中间投入价格上涨明显。部分企业反映,劳动力成本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是导致上述行业投入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长期来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国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必然趋势。同时,我国在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缺乏定价权,原材料成本价格受到国际市场的影响,随着全球经济的逐步复苏,不排除原材料成本继续上升的可能。此外,考虑到环境约束成本的上升,多重因素叠加有可能部分抵消“营改增”对服务业带来税负成本降低的利好。
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当前迫切需要抓住改革步伐加快的良机,加大升级转型的步伐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消除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激活企业发展的活力,从而推动服务业的壮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推动我国经济结构向优化的方向前行,实现经济有质量、有效益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