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审计思考
世俗的生存正将激情吞噬,已长期懒于将零碎的想法落成文字。今天是周六,一早醒来,敲起了键盘,感触于L会计师事务所在那家拟上市A国企的审计轶事。
A国企在当地处于行业龙头地位,因政府主导上市,L会计所承接其审计业务。那时是09年末,我也因其他业务而在A国企呆了两天,L会计所在A国企组织了以老总为首的全面存货盘点。10年2月我再去A国企,那儿的一位会计师感叹:“我原以为上市审计有啥新鲜,仍不过填了一系列EXCEL表。”10年4月,L会计所因为A国企成本暂停了审计,而A国企在L会计所指导下又开始了一场成本重算工作。时至今日,我和A国企财务总监聊天,存货成本仍不得果。
让A国企和L会计所纠结不开的是存货、成本。存货是盘点不清的,成本是算不明的,这是制造业的普遍性问题,这个结的成因?怎样求解?
一、盲点
制造业计划的编制、下达、执行、跟踪、汇报过程,也伴随着会计原始基础数据的采集、数据加工处理和传递过程。单从计划管理角度,制造业业务流程是有序的。单独从会计角度,制造业存货流转和成本归集分配过程是清晰的。但与业务过程同步产生会计数据时,错误难免,且一错到底。
以上不过描述了一个简单的常规的制造业流程,还有更多更常见的流程如:委外加工、受托加工、交互加工、质检、返工、因工(料)报废补料、投产变更、改制、工艺变更、生产紧急插单、废品回收、边角料利用、副产品、联产品、原料代保管等等,会计亦或审计,心有余而力不足。
仅见过的通常层面的会计工作,并不能全程追踪销售、生产、采购业务流程,一个环节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单据、另一个环节也在处理堆积如山的单据,且一次次地重复、一次次地递推演绎错误。制造业的存货、成本数据,最终成了一个数字符号。无意义的符号,与会计核算方法无关。
仅见过的通常层面的审计方法,盘点、倒扎、成本分析。会计本已与业务离谱,基于会计层面上展开的审计,更与业务不靠谱。审计制造业的存货及成本,盘点、倒扎、成本分析,审计不出实质问题。
制造业计划管理、全业务流程跟踪管理,是会计或审计盲点。
二、特征
无论多复杂的事件,都有一条清晰的时间脉络,这是个人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同此道理,制造业无论规模、无论复杂还是简单生产,销售、生产、采购三大主要业务版块因计划系统而拧成一体。
还有常见的面向订单方式生产的制造业,依然是以销售计划制订生产计划,以生产计划制订采购计划,按投料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路线组织生产作业,计划及流程始终是全企业各部门围绕的中心。
上述列表的制造业计划及流程,若能得到相对有效的执行,所有业务工作,过程能追溯,结果能集成,且已同步为制造业会计管理重难点之存货、成本提供准确基础,产品成本结构、成本要素、存货自然水到渠成。
三、思路
弄清了制造业基本特征,审计思路也初步捋清了。
1、一个客观事实:函证满天飞,供应商或客户根本置之不理;计价、数量、品名等都均可操纵调节盘点;成本倒轧也不过数字游戏圆圈。因此,对函证、盘点、成本倒轧等常规审计手段或底稿,迷信不得,宜有限使用,更不要拿之问责企业。
2、深入了解企业计划编制、下达、汇报过程;
3、随机获取产品或订单计划样本,分析是否能全程追溯其销售、生产、采购过程;
4、随机获取销售、生产、采购流程样本,分析会计数据的采集和加工是否与业务流程同步;
5、制造业会计工作成效最终在系列订单或产品成本结构上见分晓,成本结构清晰,订单或产品收入、成本、利润、现金流更一目了然,经营决策也错不了。可见,审计成败,主要归结为对订单或产品成本结构的认定层面。
这也只是一个初步的审计工作思路,若有会计师同仁一同来碰脑(联系邮箱:shigecaijing@hotmail.com),也许能新编一本审计工作底稿指南。
四、对L会计所和A国企的一点提议
A国企已有50多年的历程,属订单型制造业,优质订单源源不断,经营性活动产生的资金流维系了企业营运,其症结在于生产能力不足,不能满足订单需求。A国企的存货成本是历史遗留问题,假定在L会计所主张下A国企算清了存货成本,于A国企,仍不过一个数字,运转照旧,于L会计所,不过一个工作底稿游戏。假定A国企的存货成本计算无论怎样都不能得到L会计所认定,L会计所已预收巨款,不免让A国企认为L会计所不仁不义。虽不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但中介机构首先抛出诱饵,预收高额费用后,挖陷阱套牢企业的案例,据说很多很多。
曾听过郭晋龙的一堂培训,他的原话也道不完整了,大意有点禅学意味:今天不能还原昨天的事,今天的审计也查不清昨天的会计。L会计所和A国企,不宜再僵持了,毕竟发展才是硬道理。